標籤彙整: 李德文

2024年3月24日:李德文〈重建城牆〉

經文:尼希米記一1-11;二1-6

  • 猶大王西底家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大軍攻打耶路撒冷城,及後其護衛長用火焚燒聖殿、王宮和房屋,並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王下廿五9-10)。猶大最終亡國,成為巴比倫其中一個省份(王下廿五22)。尼希米重建城牆的事蹟發生在猶大亡國後約150-160年,是以色列人第三次歸回後,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是他帶領以色列百姓歸回耶路撒冷,時間約在主前445或444年。
  • 第一批歸回的是由所羅巴伯作帶領,主要工作是重建祭壇和聖殿。第二批歸回的是由文士以斯拉作帶領,主要工作是重建聖言的地位,恢復  神家分別為聖的生活。第三批歸回的是由尼希米作帶領,主要工作是重建聖城,就是重建城牆和城門。
  • 為什麼要重建城牆和城門呢?因為雖然祭壇恢復了、聖殿恢復了、神的律法和話語的地位也恢復了,可是城牆卻被毀,城門卻被火焚燒。仇敵仍然可以通過被毀了的城牆和城門,自由出入聖城,威脅百姓的安全。如果聖城代表我們個人的屬靈生命,雖然我們已經得到救恩,歸回了基督,恢復了與主的關係,但是卻沒有重建屬靈的城牆,我們便沒有保護,魔鬼仇敵便可以隨時自由出入,攻擊我們。同樣地,如果聖城代表教會,教會沒有城牆,教會與世界便會自由來往,也失去了應有的分別界線,失去了應有的見證。因此,我們必須重建屬靈的城牆和重修屬靈的城門。
  • 尼希米在被擄之地身為俘虜,其官階卻高至作波斯亞達薛西王的酒政(尼一11),為王帝選酒、倒酒、試酒,也會與王帝一起喝酒,一起談話,也擔任國事顧問,是王的親信。尼希米雖身在異邦,心中卻極之關懷聖城和同胞的情況,最後領導歸回的百姓重建城牆,重修城門。期間雖然困難重重,內憂外患,但憑著他禱告倚靠神,以及神所賜予他的智慧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最終以52天完成偉大的重建工程。
  • 「基斯流月」是公曆十一、十二月之間,亞達薛西王就是差遣以斯拉回耶路撒冷的亞達薛西王一世(拉七1)。其實他曾經下令停止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拉四17-22)。書珊城的王宮是波斯王過冬的地方。尼希米「問弟兄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我們對神的子民和神的教會,也當關懷並代禱。我們人在世界,可能像尼希米在書珊城的王宮安樂地生活,但有否像他心繫屬靈的情況,心繫教會呢?
  • 「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亞達薛西登基之初,撒瑪利亞省長及其黨羽「用勢力強迫」阻止猶大人修建耶路撒冷城牆(拉四8-23)。「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仇敵不但強迫停工,甚至把部分已經重修的城牆拆毀,又放火焚燒木製的城門。魔鬼仇敵也是如此對待我們,對待教會。就算我們稍有屬靈的進步,牠都要拆毀,都要焚燒。我們是否看見我們「遭大難,受凌辱」嗎?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
  • 「尼散月」是公曆三,四月之間,即祈禱了四個月之久。「於是我甚懼怕」乃因伴君如伴虎。雖然膽怯,但因長時間禱告而得著力量,也得到從神而來的智慧:不提城名,只提到列祖的墳墓所在地,以爭取諒解和同情。「王問我說:『你要求甚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尼希米知道他雖然站在王(人)面前,但深信天上的神才是真正掌權的。「你要求甚麼?」彷如神問我們,要我們清楚表達所求,否則便得不著(太七7-8)。
  • 尼希米帶領以色列民所重修的城牆,正是所羅門時代的城牆,圍繞城牆的有不同的城門。到底城牆發揮什麼作用呢?

1. 防衛

  • 城牆起防衛作用,保護百姓使其不受侵擾攻擊。
  • 沒有城牆,仇敵可以自由進出,盜賊也可以來「偷竊、殺害和毀壞」。
  • 沒有城牆的人,仇敵容易轄制他,藉著網絡,藉著罪惡,各樣的迷惑,把其屬靈生命摧毀。教會沒有城牆的保護也是一樣。

2. 界限/界線/分野

  • 什麼是屬基督,什麼不是,必須有一個很清晰的界線。
  • 主耶穌的時代,聖殿也變得混亂,失去界線,變成兌換銀錢,買賣牛羊和鴿子的地方。主親自用繩子作鞭子,把買賣牛羊鴿子的人趕出聖殿。
  • 個人和教會都是一樣,必須把屬  神的與不屬  神的;把屬天的與屬土的;把屬靈的與屬肉體的分別出來。

3. 見證

  • 古代君王都有自己的城堡。城的大小與城牆高低就代表那王朝有多榮耀。
  • 聖城新耶路撒冷就是主榮耀的見證:「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天使用葦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長、寬、高都是一樣;又量了城牆,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啟廿一16-19)
  • 無論個人,無論教會,有了屬靈的城牆,才能見證主的榮美。

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非常可惜,尼希米發現,「城是廣大,其中的民卻稀少」(尼七4)。 因為大部分人已經住在城外了。這就如同基督是何等豐富,可惜,因著屬靈城牆被破壞,住在基督裡的人卻稀少。

尼二11-18「我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裏住了三日。我夜間起來……察看耶路撒冷的城牆,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以後,我對他們(平民、祭司、貴冑、官長,和其餘做工的人)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

尼希米在重建城牆之前,首先仔細察看城牆哪處被拆毀,哪個城門被火焚燒。因此,我們若要重修屬靈的城牆,也要仔細察看我們各方面的屬靈狀況。仇敵魔鬼會用盡方法凌辱神的兒女,凌辱教會。讓我們今天也能聽見尼希米的呼籲:「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也讓我們同聲說:「我們起來建造吧!」。

思考/行動:

  1. 尼希米問弟兄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你有沒有關心自己和教會的屬靈光景?
  2. 尼希米察看耶路撒冷被毀壞的城牆。請你察看你自己的屬靈城牆,看有什麼地方已被毀壞,失去了屬天與屬土應有的分界線?



    □ 李德文


2021年2月28日:李德文〈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

經文:哥林多前書七章 29-31 節

「弟兄們,我對你們說,時候減少了。從此以後,那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樂的,要像不快樂;置買的,要像無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為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林前七29-31)

「用世物」要像「不用世物」

  • 信徒可以幹這個幹那個嗎?這等問題圍繞信徒一生,包括了許多生活抉擇,數之不盡。若事情明顯違背聖經原則,及/或是犯罪的,信徒當然要對它們說不。然而,在相反的情況下,既沒有違背聖經原則,也不是犯罪的,這等事情才真正會讓人產生疑惑。舉例而言,信徒可否買一隻名牌手錶,又或者可否參政等等。這些都是聖經沒有定規的事。的確,不同信徒對這等事情或會持有非常不同的觀點和態度。
  • 聖經說「用世物」,意思就是說世物是可以用的。我們不要屬靈到一個地步,以為要超脫一切世上的事物,不吃人間煙火。從這個原則擴大來說,就是世上很多事情只需要沒有違背聖經和不是犯罪的,我們都可以參與。然而,聖經有一個後續的原則,就是「要像不用世物」,也就是不要太過受世物(世上的人與事)牽動自己的內心。用保羅較早前所說的話,就是「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林前六12)所有事物縱使是對的,也不要成為這些事物的奴隸,意即信徒對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都不應過分執著。雖然不信主的人,尤其是閱歷較豐富的人也會叫人不要對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過分執著,但他們的原因多是消極的看化人生,與聖經所提的不同。
  • 以物件而言,不一定貴的東西才會轄制我們,因為價錢不等同價值。那麼,準則在哪裡?其中一個準則就是當我們愛這些事物過於愛主時,我們便需要有所警惕了。聖經說從此以後,那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意即婚姻雖然重要,雖然價值很高,但如果因婚姻而破壞了與主的關係,我們便不應受其轄制,更應調整我們的心態了。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樂的,要像不快樂。意即哀哭和快樂等心境雖然重要,但如果因這些心境破壞了與主的關係,我們便不應受其轄制。置買的,要像無有所得也是如此,不要太過陶醉於所擁有的物件,因為它們隨時會變成你我的偶像。
  • 雖然信徒在不受轄制的前提下可以用世物,然而還有一點需留意。「論到吃祭偶像之物,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麼,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神。 …… 但人不都有這等知識 …… 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 若有人見你這有知識的在偶像的廟裡坐席,這人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放膽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嗎?…… 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 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八4-13)當我們作出某種決定或會絆倒別人時,我們也需要在主面前重新考慮,看是否要與那些有機會被自己絆倒的人解釋,抑或是為了他們信心的緣故,情願放棄你想要作出的決定。

「用世物」不用到盡」

  • 「用chraomai世物的,要像不用katachraomai世物;因為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林前七31)在chraomai的前面加上kata就是katachraomai,意思是過度使用造成的濫用(abuse arising from over-much use),或者是完全使用(using it to the full)。簡單而言就是「用到盡」。意即神賜世物給人享用,但人不應過度濫用。用世物的,不要用到盡。
  • 吃喝是每個人的正常需要。每當吃放題或自助餐時心態便會改變,很多人都想吃到盡,最終辛苦了自己,甚或生病。有一個廣告說「去旅行,去到盡!」幾天走訪多個國家,最終也是苦不堪言。有人為子女教育孟母三遷找最佳校網,又或要子女參加各式各樣興趣班和補習班,不怕被稱為怪獸家長,總要去到盡。又有一個香水廣告的字幕說,為了愛情你可以去到幾盡,都是有意無意鼓吹人為愛情去到盡。又例如工作賺錢,聖經沒有叫信徒逃避工作:「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喫飯。」(帖後三10)但總有人過份工作,總是去到盡。還有買包包(手袋),打機(玩電子遊戲),買車買樓等等也是一樣,有人都會去到盡。這樣,就影響了與神和弟兄姊妹的關係,以及屬靈生命的成長。

時候減少了

  • 在生活經驗,我們常遇到「時候減少」的情況,例如學生面對公開考試,越接近開考之日一般便越努力讀書;職場上的肢體也要面對工作死線,越接近死線工作的態度便有所改變。考試期間什麼時候要停筆也是考生必須留意的,因為剩餘可作答的時候減少了。就算買東西,精明的消費者總會留意最佳使用日期或什麼時候過期,當限期接近之時便要盡快使用,否則食物便會變壞。因此,在生活上,當我們察覺到「時候減少了」,正常的人總會對該事物調整心態或改變行為。可惜,很多時候我們卻忽略了時候正在減少,因此,神常以他的話來提醒我們,讓我們真的知道「時候無多」。
    •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詩三十九4)
    • 「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
    •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九十12)
    •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三1)
    • 「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傳八5)
  • 「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太廿四36)聖經沒有清楚說明主耶穌什麼時候再來實在是神的智慧,對我們有很大益處。主在啟示錄只是多次說「我必快來」,卻沒有說明具體時間。如果一個考試沒有定下停筆時間,一開考之後,主考官便說將快停筆,我想正常的考生必定認真作答。「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應驗,並不虛謊。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哈二3)若以現在的眼光看過去,主耶穌的確過了很多世代還未有再來。但對每個世代而言,明知主會再來而還未來的感受乃是相同的,都能叫那個世代的人感受到距離主再來的時候減少了。

 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

  • 這世界
    • 「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約十七5)這個「世界」就是現在的世界,是神創造的,是有開始的。
    • 然而,「世界」卻被魔鬼控制,魔鬼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二2)。因此,世界便有了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二16)
    • 「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一七14-15)「世界」恨所有神的兒女,因為他們不屬於世界,然而,主耶穌卻沒有求父神叫神的兒女離開世界,只求神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
    •  雖然「世界」是神所造,本意是讓人管理和享受,但由於受魔鬼控制,「世界」對信徒便有了負面影響,叫信徒貪愛它,例如「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保羅往帖撒羅尼迦去了」(提後四10)。
    • 「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人在世界裡,世界又臥在那惡者手下。人便不知不覺,很舒服地躺臥在那惡者手下,連自己貪愛世界也不知道。
  • 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
    • 這世界的樣式在過去中(For this world in its present form(fashion, outward form, schema)is passing away.)
    • 原文是指戲劇中場景正在發生變化,現在的場景很快便消失了。這一幕場景無論是怎樣精彩又或怎樣差勁,都是虛幻,因為很快便會變成下一幕的場景了。
    •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三10)「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約壹二17) 在當今世界,所有看起來美好的事物,無論是物質或非物質的,諸如財富、榮譽、普世價值等等,都只不過是流動而短暫,都正在消失,並在迎接新的一幕。
    • 我們如何面對「這世界的樣式在過去中」呢?願聖經的話再次提醒我們:「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二1)「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彼後三11-12)

2019年9月15日:李德文〈惟義人因信得生〉

「惟義人因信得生」出自舊約哈巴谷書,新約引用了三次。我們先分享先知哈巴谷的經歷。

(1) 【第一次呼求】:先知哈巴谷所得的默示。他說: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你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毀滅和強暴在我面前,又起了爭端和相鬥的事。因此律法放鬆,公理也不顯明;惡人圍困義人,所以公理顯然顛倒。(哈1:1-4)

(2) 【第一次回應】:耶和華說: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大大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時候,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我必興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殘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佔據那不屬自己的住處。(哈1:5-6)

(3) 【第二次呼求】:耶和華我的神,我的聖者啊,你不是從亙古而有麼?我們必不致死。耶和華啊,你派定他為要刑罰人;磐石啊,你設立他為要懲治人。你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行詭詐的,你為何看著不理呢?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哈1:12-13)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看耶和華對我說甚麼話,我可用甚麼話向他訴冤。(哈2:1)

(4) 【第二次回應】:他對我說:將這默示明明的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應驗,並不虛謊。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哈2:2-4) 禍哉!迦勒底人……(哈2:6-15) 惟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默。(哈2:20)

(A) 找緊神的各種屬性,憑信心不住的向神求
 猶大國陷於靈性低落充滿罪惡的光景,巴比倫又正在威脅猶大,先知多次向神求問為何不理會。我們同樣也會陷於靈性低落充滿罪惡的光景中,或是自己,或是他人,也許也會受到環境或政治的威脅,或是種種人生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有沒有不斷的向神祈求呢?神有時會靜默不語,我們仍需要學習把感受告訴神。有時神更把我們帶到不明白更困惑的境地,我們需學習哈巴谷因信並沒有放棄禱告。

 哈巴谷不但是「問的先知」,也是「信的先知」。他不是懷疑神,而是相信神。正如他的名字哈巴谷,就是「抱住」或「黏附」,意即抱住和黏附於神的一切屬性,特別是在公義和信實上,所以他一直向神求問。

 雖然知道神竟以更邪惡的巴比倫人來審判猶大,但他認識神的屬性,也按神的屬性向神祈禱:耶和華是他的神、聖者、從亙古就有、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可靠的磐石等等。

 哈巴谷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看耶和華對他說甚麼話。我們有沒有這種迫切仰望神話語的心,不住儆醒、不住等候、不住忍耐,不住禱告。因著認識神的屬性、因著聽見神的話,願意順服神的一切安排。最終他聽到神第二次答覆,知道神的話必會按時實現,也得到最重要的信息:惟義人因信得生。

(1) 耶和華啊,我聽見你的名聲(或作:言語)就懼怕。耶和華啊,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哈3:2)

(2) 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兢……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6-19)

(B) 憑信心向神感恩讚美(哈3:1-19)
 在環境不理想時,求神復興祂的作為,求神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

 也要回顧過去神所作的事,並為此向神感恩頌讚。

 要確信神必定把祂的旨意通行在地上,我們只可安靜等候。但不要忘記,哈巴谷就算明白神的心意,但仍須憑著信心活在困境當中。哈巴谷得不到理性上圓滿的解答,但是神要求他去信靠這位全能的神。同樣,我們在苦難中,要相信神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也要學習無論環境如何,仍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也要以神成為他面對種種難處的力量。

(C) 惟義人因信得生(而活)(BUT the righteous shall live by his faith)(哈2:4)
1. 「義人」:義人是因信接受了耶穌的救恩的人,也就是在神面前被稱為義的人。不取決於行為,而在於對神的信心。我們要小心,雖然我們已經因信稱義,但每當我們對神沒有信心時,在神的眼中我們就變得不義了。當然這不涉及得救的問題,重點是我們必須在凡事上信得過神。

2. 「因信」:「信心」原文有「堅固, 忠誠, 堅定不移, 穩固」的意思。可形容門柱(王下18:16)和把釘子穩釘的堅固地方(賽22:23)。形容神時指神的信實。神的信實確是「堅固, 忠誠, 堅定不移, 穩固」的。聖經多處說到神是信實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詩 100:5)、「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林前10:13)「信心」用在人的身上,就是指人因著神的信實,能在面對各種環境均堅固, 忠誠, 堅定不移, 穩固地信靠神。

3. 「得生」:原文是「而活」所有因信主蒙神稱義的人,都必須一生因信而生活,因為只有這樣的生活才能討神的喜悅,「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來11:6)

4. 「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 義人必因信得生。』 」 (羅 1:17)這義就是神的義。神的義與人的義不同,人的義往往在不同時代文化而有所改變,今天認為不義的事,明天就變成義了,相反亦然。再者,人談及的公義不一定就是公義,有時或許只是那一刻比較多人認同的看法,人的義有不確定性。神的義卻不同,神的義只從福音上啟示出來,我們重視的乃是神的義,不是人的義。因為在世上不信的人中並沒有真正的義。「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 (賽64:6),「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 3:10)。連亞伯拉罕的義,也不是人的義,乃是因信稱義:「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創15:6)然而,彌迦先知卻呼籲「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我們要非常小心,神要我們行公義,是要與憐憫,謙卑和與神同行結合的。人對於自己認為不公義的事所謂發「義怒 」也充滿危機,因為很容易被撤旦挑釁而犯罪。彼得對不公義的事的反應:削掉大祭司僕人的耳朵。主對不公義的事的反應: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

5. 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a righteousness that is by faith from first to last原來在基督徒的生命裡,信是循環不息的。從我們得救開始就必須有信,「你若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必得救」(羅10:9),「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雖然一次得救便永遠得救,但得救的經歷應該是不斷發生的。「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林後1:10)那麼怎樣才能經歷不斷的得救呢,就是首先從信入門,一直不斷地信,到最終仍然相信。「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5-7),這就是信心需要經過試驗,便能蒙神保守。然而,怎樣才有「本於信,以致於信」的信心呢?「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

總結:
我們是憑什麼過生活和面對種種惡劣的環境呢?「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信心,不是憑眼見。」(林後5:7)肉眼所能看見的十分有限,也未必真。惟有對神的信心才能使我們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一5:4)「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哈2:2-4)今天世人也是自高自大,但我們是否要與世人一樣呢?是否要認同或附和世人的觀點和方法呢?


□ 李德文


2017年8月13日:李德文〈用和平彼此聯絡〉

 

一) 肢體要彼此聯絡及連繫

「用和平彼此聯絡」(弗4: 3) 。聖經說肢體之間要彼此聯絡,因此,不與肢體聯絡的信徒是不正常的。我們平日是用什麼來彼此聯絡呢?就算有聯絡,聯絡時的態度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要比較深入的看這個課題。一般有參與教會聚會,特別是已經聚會多年的基督徒,當然會認識很多肢體。不過,也很自然地,我們對不同的肢體必定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有些比較生疏,有些比較熟絡;有些能有較深入屬靈相交,有些則相交得比較表面。由於時間及各方面的限制,以上情況可以說是正常不過的。但無論如何,基督徒不應該不去與其他肢體聯絡,否則便失去在教會這個身體裡,神藉其他肢體帶給你的恩典和屬靈造就與益處。其實,這裡「聯絡」的原文乃 sundesmos,意思不但是指活動上的聯繫(例如見面、打電話、電郵、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等等),更加是指信徒生命之間的連繫(bond),就像身體中各肢體的連絡契合,得出一致和諧的身體,是合而為一的相互關連。

 

二) 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然而,無論聯絡的頻率有多高,又或者聯絡的深度如何,保羅勸我們要學習一種態度,也是信徒生命之間相互連繫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和平」,因此,是「用和平彼此聯絡」。「和平」當然是指聖靈所結果子的其中一種特質,而非不信主的人靠己力而達致的和平。「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用「和平」來彼此聯絡,或者說用「和平」來彼此連繫,首先要學習的就是與眾人和睦。保羅、彼得,以及希伯來書的作者都不斷勸導肢體之間要彼此和睦:「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林後13:11);「尋求(seek)和睦,一心追趕(pursue)」(彼前3:11);「你們要追求(strive for)與眾人和睦」(來12:14)。當衝突發生時,我們的態度會是怎樣呢?我們的言語會否為剛起的火加上油呢,還是以「盡力與眾人和睦」的心態來面對呢。

 

三) 和睦的屬靈基礎與具體學習

甚麼人才有能力與他人和睦呢?這個人必須首先是個與神和睦的人,因為和平本是從神而來的。以賽亞形容將要來的彌賽亞(主耶穌)是「和平的君」:「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為什麼主是和平的君呢?因為藉著主的寶血,我們才能與神和好。不但這樣,肢體之間能互相和睦也是因為主,保羅在以弗所書2章14節說:「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這乃是肢體之間能夠達致和睦的屬靈基礎。至於具體學習方面,我們可以參考保羅在羅馬書論到和睦時的前文後理,那裡也給我們一些具體學習的方向。「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 (羅12:13-19) 。除此之外,提多書及歌羅西書也這樣提及:「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多3:2);「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西4:6)。所以,從以上的經文,我們大概可以歸納出具體上怎樣才能與肢體和睦的秘訣:

  1. 要幫補缺乏的聖徒,客要一味的款待
  2. 對逼迫我們的人,我們不要咒詛他 (即以惡報惡),反要祝福他
  3. 要與喜樂的人同樂
  4. 要與哀哭的人同哭
  5. 不要志氣高大,反要俯就卑微的人
  6. 不要自以為聰明
  7. 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8. 要向肢體讓步
  9. 不要毀謗肢體,不要與肢體爭競
  10. 語要帶著和氣

 

四) 用「平安」彼此聯絡

「用和平彼此聯絡」這話不但說明了「和平/和睦」乃肢體之間聯絡或連繫的一個重要態度和因素,更進一步來說,「和平」也應成為肢體之間聯絡或連繫時的內容。這裡「和平」的原文乃 eirene,意思不但是指和平及和諧(政府與政府、人與人、有條有理),也是與希伯來文shalom相同,就是「平安」。因此,這話也可寫成「用平安彼此聯絡」。「平安」的希伯來文是shalom,在舊約出現超過二百次;「平安」的希臘文是eirene,在新約出現超過九十次。兩者有時在中文聖經中也會翻譯成「和平」。一個真正屬於神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平安,因為真正的平安乃從神而來。在士師記中,基甸曾為耶和華築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 Jehovahshalom」(士6:24),就是「耶和華賜平安或耶和華是平安」的意思。因此猶太人的社會中彼此見面或分開時都會說:「願你們平安」。雖然一個屬於神的人本應已有真正的平安,然而,因著種種原因,也會很容易失去這平安。因此,保羅教導我們,「用平安彼此聯絡」,肢體彼此聯絡的時候,就必須學習把主所賜的平安互相供應給對方,也就是說「平安」也應成為肢體之間聯絡或連繫時的內容。

 

五) 肢體何以失去平安,以及如何用平安彼此聯絡

肢體之所以失去屬天的平安有著不同的原因,我們可從主耶穌的門徒在主被釘之後的表現來了解一下。「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 20:19) 在這裡,門徒之所以失去屬天的平安可能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恐懼,恐懼也是一般人沒有平安的原因或狀態。門徒為什麼恐懼呢?聖經說他們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當主耶穌還未釘十字架的時候,他們沒有怕,因為有主與他們同在。所以,肢體失去平安最大的原因是沒有主的同在。當然,主是不會離開我們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沒有主的同在都是因為我們離開了主。什麼使我們離開主而失去平安呢,可能是自己的軟弱,甚或犯了罪等等。門徒也是一樣,當主被捉拿以及被釘之時,沒有人與主同心同伴,甚至有人不認主,他們或會因內疚而軟弱,又因自覺得罪了主而失去平安。另一方面,聖經說是因為怕猶太人。猶太人把主害死,他們是主的門徒,或許便怕也被捉拿,也被釘十字架。就是他們所面對的環境,與及自己的心境,叫他們因害怕而失去平安。感謝主,聖經接著說「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 20:19) 之後主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然後,門徒便再次得到平安,「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 20: 20)  肢體們失去屬天的平安也是一樣,因種種原因失去了主的同在,感到困惑懼怕,然而,若他們知道主已復活,並且與他們同在,他們便可重拾平安。所以,我們在彼此聯絡時,要學習把主的平安帶給肢體,主的平安是我們相交的內容。復活的主在當天晚上不只一次向門徒說「願你們平安」,聖經記載「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 20: 21) 。沒有主同在的人就像當天的門徒,不但會害怕,更會失去信心和人生的方向。以往肉身的主天天與他們在一起,每天要去哪裡,要做什麼事都可以問主,聽主吩咐。然而當主被釘之後,彷彿頓時失了依靠,前路迷茫。因此,當主消除了他們的懼怕後,主便第二次對他們說,願他們平安。緊接著再一次差遣他們為主作工,指示他們該有的人生目標和方向。惟有願意受主差遣,才能拾回真正的平安,人生才能有屬天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肢體彼此聯絡,也應以這種平安為內容,彼此鼓勵,接受主的差遣,行走在主的心意中。

 

六) 學習作「和平之子」

甚願我們一同學習「用和平彼此聯絡」,學習作一個「和平之子」 。現以聖法蘭西的禱文共勉: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

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你光明,在憂傷之處播下歡愉。

哦,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

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

2016年3月6日:李德文〈溫柔〉

從每天的新聞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得到這是一個充滿衝擊和衝突的世代。國家與國家(日本和中國在釣魚島主權上起衝突、菲律賓和中國在南海主權上起衝突)、行政與立法(議員因政見不同而與官員起衝突)、警察與人民(佔領中環、旺角事件)、學校與學生(大學的校委會與學生起衝突)、父母與兒女、上司與下屬等等。就算是戀愛中的男女,不知道為什麼,男的在街頭跪在地上,被女的摑了耳光十四次;甚至於素未謀面的人,在旅遊的時候因購物起了衝突,其中一方就活活的被打,最後死掉。所以,不用說到恐怖主義,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經絕對有理由說今天是一個充滿衝擊和衝突的世代。弟兄姊妹,我們活在今天的時代中,也逃不過種種的衝擊和衝突。衝擊和衝突的源頭來自四面八方,總有一些會衝向我們,甚至於在主的身體—— 教會,在弟兄姊妹之間,也可以起衝突。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現在是否正面對衝突呢?在我們的心中,有沒有起了衝突的對象呢?無論是外面的人,或者是教會裡面的,也許我們都有一些起了衝突的對象。尤其是在教會中,魔鬼總是利用種種的手段,要破壞聖靈所賜給教會靈裡的合一,就是要利用衝突來破壞神永遠的旨意。

世人怎樣面對衝擊和衝突呢?很多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文明一點的就是通過談判調解,或者是訴諸於法庭,在庭上講道理,不過是你講你的道理;我講我的道理。那麼,聖經怎樣教導我們面對衝擊和衝突呢?以弗所書告訴我們,我們蒙召之後,首先要培養的素養,就是凡事謙虛、溫柔、忍耐。「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弗4:1-2) 這些屬靈的素養才能真正幫助我們面對每天所遇到的衝擊和衝突。今天,我們集中來看「溫柔」。有一個電視廣告:兩個女孩子討論如何挑選男朋友,是溫柔一點的比較好呢,還是man(男性化)一點的比較好呢。什麼是溫柔呢?溫和柔順、放下主見、軟弱怯懦、輕聲談吐等等。大家心中都清楚什麼是溫柔。一般人所理解的溫柔主要都是與生俱來的,但聖經所說的溫柔並不是這樣。

如何培養屬靈的溫柔

屬靈的溫柔,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表現出來的外在性格,而是聖靈所結果子的其中一種特質。並不是我們原來有的,乃是聖靈所結出來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 什麼是結果呢?是植物遇到適當的土壤,吸收陽光,水份和營養,植物生命的基因便結出相應的果子來。聖靈結果子也是同樣道理,通過神讓我們遇到的人事物,包括種種衝擊和衝突,我們學習主去面對,慢慢培養出來的。

耶穌教導門徒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9-30)主說祂是溫柔的。當然,主的溫柔是屬靈的,主要我們去學祂。所以,我們可以從主身上學習屬靈的溫柔,在具體生活的情況中也要操練,這樣,才能把這種溫柔培養出來。

屬靈的溫柔是怎樣的

溫柔的原文是「prautes」源於「praus」,指柔和、謙恭、柔順。不僅是指人的外在表現,它的重點完全在於人內心對神的態度和思想。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認為是神為了我們的益處而安排或容許的。不存在任何埋怨,或抵檔神的旨意,因為深深的認定無論發生什麼事,神仍能掌控,因此不會衝動,不會急躁,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溫柔的對象首先是神,其次是人,也包括挑釁和侮辱我們的人。

屬靈上溫柔的人並非軟弱無能。相反,由於他站在真理一方,因有神的同在而顯得剛強,並能展示因真理(不是人的道理)而來的力量。雖然這溫柔的表現並沒有衝動和暴力,但卻可以叫人的心思意念得到被光照的機會,有的可能因此而被轉變,也有的會因此而站立不住。

有聖經學者說,原文聖經中的溫柔,就是像一頭兇猛的野獸,原本是有天然的獸性和破壞的力量,但經過了馴獸師的訓練之後,慢慢便能約束自己,把破壞力量用在有用的地方,這樣的表現,合乎馴獸師的意願。也就是說,基督徒要經過神的訓練,被磨練,才能把原本的性情變成與所蒙的召相稱的溫柔性格來。

摩西和彼得的學習

摩西起初是一個不溫柔不受約束的人,面對衝擊和衝突時所表現出來的是血氣、衝動和暴力。就算是學了世上一切知識,滿有教養,仍離不開用拳頭來解決問題。摩西打死埃及人(參出2:11-12) 神要改變他,摩西在曠野四十年接受神的改造,最終變得滿有屬靈的溫柔。摩西娶古實女子為妻(參民12:1-9),米利暗和亞倫對摩西的指控表面上是家庭問題,實際上是挑戰摩西的屬靈權柄。可知米利暗是先知,而亞倫是大祭司,他們要起來衝擊摩西。這次摩西沒有衝動,也沒有為自己辯護。因他接受神一切的安排,所以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能不作聲,能約束自己。因此神稱他「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這就是屬靈的溫柔。最後,神站出來替摩西辯護。

年青的彼得一向都表現急躁、勇於發表,但卻常常失言犯錯。當主耶穌被捉拿的時候,面對突然而來的衝擊,他竟然用刀砍下了大祭司僕人的右耳。這當然不是屬靈的溫柔,這是以暴易暴,是極其衝動的表現。(參約18:7-11) 主對彼得說:「收刀入鞘」,這才是屬靈的溫柔。在面對捉拿,面對衝擊的時候,主本可以差派天使來保護祂,但祂卻沒有,祂寧願順服神的安排,因此祂能表現柔和,這溫柔回答「我就是」所釋出的力量,就能叫眾人退後倒在地上。相反,彼得用刀的表現就是血氣。主是以愛來面對衝擊祂的人,祂能與賣祂的猶大親嘴、能醫治被砍下耳朵的大祭司的僕人、也能在十字架上為釘祂的人禱告,這就是屬靈的溫柔。但願我們都學習「收刀入鞘」,操練屬靈的溫柔。過了幾十年之後,彼得果然學會了,聖靈在彼得身上結出了果子,顯現出溫柔的屬性來。在彼得書信中,他提醒信徒如何面對衝擊和衝突「…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彼前3:14-16)